您聽見癌友的無聲呼喊了嗎?若身邊有親友罹患癌症,不難理解癌友晚期醫療費用相當龐大。以衛福部國健署2019年癌症登記報告來看,新發癌症人數超過12萬人。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受訪表示,依健保署統計,目前每6元健保經費,就有1元用於癌症治療,但癌症治療朝向精準醫療,許多治療需要自費且費用昂貴,呼籲政府應加速推動「商業保險補位健保」,提供癌症晚期的民眾更多就醫選擇。
根據《健康力新聞網》報導,罹患癌症的病人,陸續採用手術、化療、標靶與免疫治療等行為,近7成5病人都有自費情形,2成癌友自費金額甚至破百萬。而就癌症期別統計,第一期或第二期病友約4成7自費20萬元以下,第三期或第四期病友約4成自費50萬元以上,2成5自費上百萬元,自費項目多為標靶治療占53%,免疫治療占13%,讓晚期癌友承受巨大經濟壓力。再進一步分析;患者支付「自費」治療,經費來源主要是商業保險及儲蓄,調查發現,74%使用商業保險理賠、68%運用個人儲蓄;零期與第一、二期癌友依靠商業保險的比例為78%,高於第三、第四期癌友67%,為使用個人儲蓄與家人支持的比例較高,推估原因是自費費用愈高時,商業保險也無法負荷,病人必須動用儲蓄或靠家人支付,長期下來恐「因病而貧」,造成家庭無力負擔,也成為社會隱憂。
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,以台灣罹患癌症現況分析,國人最常罹患乳癌及肺癌,會使用基因分析等方式,來尋求可以治療目標的新藥。但此藥物通常會「限縮使用機會」,例如藥物「期程」根據研究成果規範,若以一年半為效期,癌友服藥一旦超過此時間,即改變為「自費」。以肺癌標靶藥為例,如未獲健保給付,每月自費藥費可能要超過10萬元,免疫治療3周療程更高達30、40萬元,乳癌患者採荷爾蒙藥物治療每月藥費達12至20萬元。
▲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,呼籲政府應加速推動「商業保險補位健保」。
王正旭認為,健保設立原意是希望民眾得到平等的醫療照護,然而健保並非取之不竭的財庫,癌友自費調查中也顯示8成癌友期望落實商保補位健保,應由政府介入領航規畫,而非由商業保險公司完全主導。健保署長李伯璋亦大力宣導商保補位健保,近日更投書媒體指出,健保署已盤點自費醫療特材、新藥、高科技醫療技術項目及巿場價錢,希望保險業者了解如何能在健保架構下規畫「商業健康保險」補位空間。
癌症希望基金會並且自2017年第一版「台灣癌藥可近性政策建言書」提出商保補位健保想法,籲請衛福部、健保署讓健保與自費資訊能逐步透明化。王正旭舉例,澳洲、新加坡、香港的補位保險,政府都有一定程度的介入,先清楚切分需要商保補位的自費項目、政府提供透明的健保與自費資訊,讓保險公司精算規劃保單、建置公開的商保資訊整合平台,並有「保費低、整合資訊易懂、保單跟隨醫療科技進步」等特點。